阎学通:中美战略竞争将走向何方
阎学通
财经十一人编者按:2023年4月20日和21日,由深圳市前海管理局指导、基石资本主办的“2023中国前海企业家峰会”在深圳蛇口成功举行。清华大学首届文科资深教授,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世界和平论坛秘书长阎学通发表了“新国际格局下中美关系走向”的主题演讲。
本文主要内容:
1、世界已经形成两极格局
2、要长期磨砺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3、数字经济成为大国财富主要来源
4、中美战略竞争的核心是数字技术
5、反全球化、去全球化和逆全球化
6、为什么要坚持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战略
7、世界将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8、一股反全球化的力量
9、西方民粹主义的可怕后果是“思潮与权力”相结合
10、美式“小院高墙”战略下,大趋势很难乐观
11、中国企业要清醒认识“逆全球化”已成常态
下为演讲内容。
非常感谢基石资本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和在座的诸位一起分享关于我对当前国际局势发展趋势的认识,按道理应该站着来给大家汇报,因为我脚的踝骨骨折,站一个半小时有点困难,所以今天坐着跟大家一起讨论。
今天我讲的主题是“新国际格局下的中美关系走向”,这样我们要讨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现在这个格局的“新”,第二个就是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样。如果说到国际格局,其实现在大家的认识有一个比较大的分歧,或者说还不是认识上的分歧,很大程度是对当前国际格局的描述的或者希望的看法的分歧。
1
世界已经形成两极格局
大家都知道,多极化是冷战结束后90年代初就提出的一个概念。那么,从90年代初到现在已经是30年了,但是多极化这个词儿还在提,而且在政界,也就是政治人物们都非常喜欢用这个词。多极化是指一个过程,现在这个过程已经持续了30多年了,我们也看不到有一个多极的结果,所以多极化到底还能够画多少年,也没有人知道。
现在我想说的是什么呢?
第一,为什么这些个政治人物都喜欢用这个词儿——多极化?比如说在美国,美国的人喜欢说多极化的原因是如果不说多极化,说两极,那就等于承认中国和美国是平起平坐,这从美国来讲这政治不正确,不能承认世界上有任何一个国家已经和美国一样强大。承认任何国家跟美国一样强大,是对美国国际地位的贬损。
而欧洲、俄罗斯、印度、日本、巴西这些个国家愿意说多极化,为什么呢?如果不说多极化,说两极,那是等于矮化自己,我们跟他们就不平等了。所以,必须说我们也是一极,俄罗斯是一极,印度是一极,日本是一极,欧洲是一极,说我们都跟美国和中国是平等的。
那么从中国来讲,为什么要坚持说多极化?如果我们不说国际化,等于我们贬损了别人,如果我们说两极那就变成了我们跟美国是一个级别,其他国家不跟我们是一个级别,别的国家听了会不高兴。我给大家介绍这个情况,就是让大家知道之所以坚持多极化,不是因为客观世界是多极化,而是因为说多极化才政治正确。就像说女人,你得说她漂亮;说企业家你得说他事业有发展;说教授你得说他知识很渊博,是同样的一个原因。
那么,客观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看不到现在说了30年的多极化在我们眼前是一个什么情景。有的人说你看欧盟不也是经济规模和中国、美国应该在一个等级上吗?这个其实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什么呢?欧洲如果说作为一个整体,它的经济规模和中国和美国在同一个水平上,这件事情不是今天就聊的,这件事情是在冷战时期就这样,那冷战时期为什么不说多极化,而说两极?欧盟成立于冷战结束,冷战一结束,欧盟成立就是这样。那么为什么冷战后说是单极格局?好听一点,说一超多强,怎么不说两超多强呢?实际是把欧盟拿出来作为一极来描述,其目的是为多极化找一个理由,并不是说欧盟到现在突然有了一极的作用。那么,现在这几年形势出现了一点变化,虽然在政治上坚持说多极化是一个全球性的政治正确,但落实到具体的事情上,决策者们必须得面临一个现实,到底是按多极格局制定国家政策,还是按两极格局制定国家政策?
中美竞争对越来越多国家形成的压力是在中美之间选边。越来越多的东南亚国家在抱怨中美竞争,你们给我们施加压力,让我们在你们两者之间进行选边,这样做是不对的,我们不想选边,现在这个抱怨越来越严重,原因就是因为两极格局越来越明确。那么有一些政治人士就开始说要改变一下,说你的多极化的说法和你按照两极制定的政策是不一致的,这件事情很难办,制定了政策怎么贯彻落实呢?这是个实际问题,要解决政策得能够执行,政策得有合理性。
第一个公开承认两极格局的是马克龙。2019年8月27号,在一个国内的使节工作会议上,马克龙做了一个讲话,后来觉得讲话也没有什么太保密的,就把它公开了。马克龙在这里提出,说我们必须承认西方霸权或许已经终结,最终世界将围绕两个极点运转,即美国和中国,欧洲将必须在这两个统治者之间作出选择。马克龙说这句话在欧洲来讲这是极其政治不正确,在法国内部也是政治不正确,为什么?是因为1995年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和希拉克有一个炉边谈话,炉边谈话的政治判断是世界将走向多极,而不是单极。现在马克龙说没走向多极,已经形成了一个两极,这在法国是不接受的,在欧洲很多人也不愿意听,那不等于说我们欧洲不是一极的。
但是从马克龙来讲,他要面临的一个现实,就是法国得制定什么样的外交政策。比如马克龙刚来中国,他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国际上面临这么大压力的情况下,顶着国内国际的压力也要来中国访问?我的理解就是两极世界是一个客观现实,你必须在中美之间进行斡旋,你不做这样的外交对法国不利。2019年9月马克龙首先提出世界是两级的说法,然后联合国秘书长古铁雷斯接受了这个看法。
在2019年的联合国第七十四届联大上古铁雷斯有个发言,他说这个世界正在一分为二,地球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创造了两个相互独立、相互竞争的世界。这两个经济体分别有自己主导的货币、贸易金融规则、自己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以及自己的地缘政治和军事战略。
我想跟大家说,马克龙这个说法到了古铁雷斯说的两极格局的内容是什么?还不仅仅政治上是中美两极格局,而是说两极格局不仅体现在自然空间,还要体现在网络空间,体现在科技,特别是AI的科技技术方面。
马古特雷斯是联合国秘书长,他的发言必须代表绝大多数国家的看法,否则他秘书长就当不下去,是吧?所以,我的理解是他作为这样一个职务的政治人物,他不敢随便说一个多数国家反对的意见,他只能说多数国家支持的意见和判断。
所以,我认为马克龙的讲话和古特雷斯的讲话意味着世界上两极格局已经形成,或者说在2019年,国际政治人物开始承认世界已经形成两极格局。
到了2021年,古铁雷斯在第七十六届联大继续重申了这样的观点。他说我担心我们的世界正朝着两种不同的经济贸易和金融体系、技术规则发展,两种不同的人工智能发展方法,以及两种不同的军事和地缘政治战略,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将带来麻烦,它比冷战时期更难以预测。
古铁雷斯在这里边除了重复在两年前说的世界已经形成两极格局,还指出了这一次两极格局的特点和冷战的区别,这一次的特点就是不确定性。冷战时期对抗激烈,很多战争,但它确定性比现在强,现在是不确定非常大,不是说战争会更多,而是说你做事情会遇到什么样的意外,比以前要多多了。
2
要长期磨砺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去年的6月,新加坡的前总理——吴作栋,他因为已经是个退下来的政治人物,不再是限制人物了,所以他说话可以更直率一点,不必考虑那么多的政治正确。吴作栋说,美国不会将全球领导地位拱手相让,并正在计划如何建立联盟来遏制中国的崛起,但中国也不会轻易放弃,中美现在都把对方视为长期威胁。
这个判断非常重要,不要指望目前的形势在短时间内有所好转,你要把目前的形势理解为长期的,也就是今天你认为不合理的状态将长期存在。
诸位都是企业家,我想告诉大家,今后就是在这种你认为不好的环境下生活,而且企业要有长期在这种不好的、倒退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也就是说,过去在全球化下发展,而今后通过国际合作来使企业发展的策略可能不再适合。今后的发展是利用各种各样的国际脱钩、断供创造的机会。
简单讲,当企业无法采购世界价格最低、最好产品质量的时候,就给价格高、质量差的产品提供了生存的机会,发展的机会。吴作栋说这将是一个两极分化,并在中美两个大国之间分裂的世界,他们的关系将更多地建立在不信任而不是互信、竞争而不是合作的基础之上,这将是一个各国被动选边站的世界,人们建造的不会是更多的桥梁,而是更多的高墙。也就是说,在过去冷战后全球化趋势下,是大家在国际上寻找各种合作的机会来加强发展,今后更多的是找国际合作被终止之后的发展机会,或者说无法进行国际合作创造的机会。
那么两极格局总得有个基础,大家看一下1990年全球GDP的份额,美国在当时占26%,中国只占1%,日本占14%,德国占8%,英国占5%。那么到了2022年,美国GDP占全球25%,这就叫做相对衰落,它占的比例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如果拿美国GDP和日本、德国、英国来比,美国和他们之间的差距是拉大趋势,不是缩小趋势。日本年90年占美国的2/3,到现在占不到1/3,德国从当年占美国的1/3到现在的不到1/3,英国从过去的占5%,现在3%,原来占美国的1/5不到,现在是1/8。美国跟全世界大国之间的实力差距是日益拉大,但跟中国实力差距在缩小,中国从1%发展到去年的18%,也就是占到了将近美国的70%。
有人说了,日本当年14%为什么不说两极格局?因为日本不是综合国力国家,日本是一个单一实力的,叫做经济实力国家,这样规模的GDP不能使它成为一极。而中国作为综合实力国家,这样的GDP比重就可以成为一极,就像冷战末期或者80年代时期,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小于日本,但苏联仍然是超级大国,而日本经济规模超过了苏联,却成为不了超级大国。道理就是苏联是个综合实力国家,不仅仅有核武器,有军事,苏联在电影、艺术、绘画、体育都远远超过日本。那么中国今天一样,中国已经成为了奥运会金牌第二的国家,就是说综合国力是体现在国家实力的各个方面。
我想说的是什么呢?这样的一个实力对比决定了美国会非常担心,中国占世界GDP的18%会不断的扩大,扩大到25%。其实中国的增长并没有挤压掉美国多少,缩小的是日本、德国和英国这些国家,它们占全球的比重在减少。美国按道理不该担心中国的增长使这些国家的所占比重下降,如果中国也达到了25%,你跟我就平起平坐,这是美国担心的。所以从现在发展趋势来讲,全世界的经济都很不好,发展前景都非常差。
3
数字经济成为大国财富主要来源
我这个月月初去了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开了个会,会上的学者有来自欧洲的,也有来自亚洲的,不同地区的都有。在会上大家分歧很大,但有一个共识,就是世界经济的不好将表现为所有大国不是比谁的经济发展快,是比谁的经济衰落的速度比别人慢,全球经济都没有大的希望。
不是说乌克兰战争使俄罗斯的经济受到损失,欧洲也受到损失,世界各国经济都受到损失,没有一个大国现在的经济认为它将强劲增长,都不可能。也就是说,在这个情况下,只是比谁经济的下滑速度比别人慢一点。但从国际政治角度来讲,不是比较绝对值,比较的是个比例,因为你的国际地位是相对和别人比,你的财富比别人多,你的实力比别人强。如果在同一时期,我从学生来讲,我从原先的90分降到了80分,我不担心,只要你从99分降到70分我就赢了,只要你降的比我多就行,这叫相对收益。
所以,在国际竞争中是一个比例或者是一个相对实力对比的关系,而不是绝对实力之间的比较。所以我们看到的这样一个经济实力对比的结构,这就是为什么前面我们说到的三位政治人物都说两极格局已经形成。
那么这一次的两极格局,从经济角度讲和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有什么区别呢?这就是古特雷斯所讲的,这一次它涉及到技术、网络和经济。
而这一次的经济是什么?是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在大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或者国家财富的比重不断上升,向接近50%或超越50%的方向发展,因为数字经济每年增长的速度是整体经济增长的1.5倍,其中包括了数字经济,这意味着数字经济在国家财富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所有的大国都一样。既然这一部分数字经济将成为国家财富的主要来源,任何一个大国都不会作出决定,我们不关心数字经济,而把重点放在非数字经济领域,这是不可能的。大国都是把本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数字经济领域,只是能做到多少的问题。比如俄罗斯,它不是不想,它也有一个国家的数字经济发展报告,但是它没有能力去做,做不到,发展数字经济的基础不行,所以不得已只能依靠卖自然资源。
我想跟大家说,这次的竞争意味着中美的竞争和当年冷战时期苏美苏竞争有一个重大的区别,就是美苏竞争是在自然空间——地上、海里、天空、宇宙,而这次中美竞争是在人类创造的一个新空间,叫做网络空间,在自然空间和网络空间同时进行战略竞争,而网络空间起到重大作用,在经济领域体现的是使得数字经济成为大国财富主要来源。也就是说,谁在网络空间占有优势,谁就能赢得这场战略竞争。你如果网络上没有优势,只在自然空间有优势,你将赢得不了这场竞争。
那么眼前的例子是哪?就是乌克兰战争。俄罗斯在自然空间拥有绝对军事优势,而它在网络空间就没有优势,是劣势,俄罗斯无法用它在自然空间的绝对军事优势实现政治目标,把战争打成今天这个样子,将持续多长时间没人知道。
4
中美战略竞争的核心是数字技术
为什么数字经济产生了和自然空间里非数字经济的重大区别?区别就在于数据。
现在出台了很多文件,很多政策,关于数据保护问题、数据利用问题。数据是数字经济的资源,就像石油、煤炭、矿产、海水,这种自然资源是我们在自然空间进行生产的,所依赖的,没有这些资源,你就没有生产。
到了网络空间,生产和服务主要用的是什么?利用的是数据这个资源,所以,在数字经济里边是要有技术创新,解决什么?是把数据搜集起来的能力,不是人工统计,是你的技术创新有这样搜集技术的能力、数据的能力,比如说ChatGPT,不是ChatGPT创造了神, 而是它可以把网络上所有相关信息汇集起来,然后根据语法,然后看这个字背后最大概率应该出现是哪个字。那么,搜集数据的技术是不断提高的,竞争中间就看谁搜集数据的能力强,在军事方面表现就是你搜集情报的能力强。大国竞争中不管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是军事竞争,都是搜集信息的技术是不是比对方强。
第二个,数据搜集之后,它形成什么?它是一大堆的数,你不知道这些数据拿来干什么,所以要进行数据处理,你得把采购的、打车的、吃饭的、各种各样东西的,你得把它进行处理,然后根据需要把它分门别类整理起来,这需要技术,没有高速运转的设备和技术,你完成不了这么大量——一亿、几十亿、上百亿——的数据,你根本运转不了,所以这需要一个技术,就要运转速度特别快。
第三,数据技术就是分析技术,中美都在想法创新,把这些个数据分门别类再把它分开,所有的东西只有分类之后,才能够进行科学创造,才能够理解它,甚至连垃圾处理都是分类之后,才能变废为宝,更何况数据使用需要不断提高的技术。这三项技术——搜集技术、处理技术和分析技术加在一起解决了一件事,把数据这样一个没用的东西变成有了使用价值,就像把木头做成桌子,桌子有了使用价值,可以在上面写字,可以在上面搁东西;做成椅子,人可以坐着休息。
但有使用价值并不意味着它已经成为财富,你这一屋子都是桌子卖不出去,这不是财富,仍然是垃圾,只有卖出去才能成为财富,于是就有了新的技术,这种技术是什么?叫获取价值的技术,这是创造使用价值的技术,获取什么价值?数据货币化的价值。像我们现在手机支付都是平台,这种平台提供了提供产品和服务,打的、网购等各种各样服务。然后你网购、打的、餐馆里订饭,你不管干了什么,这样又一次消费又增加了数据,于是出现了一个过去我们不能想象的一个现象,就是资源会越用越多,而不是越用越少,所有自然资源都是越用越少,而数字经济里的资源——数据是越用越多,这又决定了它的资源无限增长,只要你能把无限增长的资源变成财富,你的财富将无限增长。
所以,你们会看到中美战略竞争为什么会集中在数字技术创新上。美国搞的“小院高墙”(小院高墙是说“在科技方面要阻止中国的发展,不跟中国合作,减少跟中国在高科技方面的联系,但在其他非高科技领域里继续保持跟中国的经济合作。”)就是阻止中国数字技术创新,赶上美国,我阻止不了就禁止,就是要使你的进步速度相对要比我慢,这样我至少跟你保持现有的差距,做好了可以继续拉大在技术创新上的差距。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谁古铁雷斯反复强调中美这次的两极格局和冷战的不同。
美国对此非常重视,重视到什么程度呢?他们认为中美战略竞争的核心不是意识形态,中美战略竞争的核心是数字技术,而数字技术的核心是芯片在硬件上的表现,芯片不断的改进提高和其他基础科学的研究。
美国政府在去年7月通过了“芯片与科学法案”,这是一个法,国家立法干什么?和中国进行科学技术上的竞争,也就是怎么能够遏制住中国科技创新的速度超过美国,要防止这个事情发生。所以政府决定对本土芯片制造商提供570亿美元补贴,240亿美元税收激励,并在未来5年拨款2000亿美元支持相关创新、培训、研发,为期4年的25%税收,鼓励英特尔、三星、台积电等公司在美国建厂,部分条款限制有关企业在华的经贸投资活动,以提升与中国的竞争力。
大家看第一句,第一句一上来就提出了“要为科技创新进行补贴”。诸位可能不觉得这句话有什么政治上的问题,是吧?因为我们的政策也是鼓励企业创新,给一些政策优惠,甚至给一些奖励。但这曾经是美国长期在世界贸易组织起诉中国的理由,说你们进行了不公平的竞争,你们对科技创新进行国家补贴,等于是拿国家力量和我企业竞争,这是不公平的。要求对这样的企业进行制裁,要求对中国政府给予惩罚。现在是什么呢?现在美国政府自己带头搞美国式的举国体制,美国式的技术创新补贴,这是美国长期攻击中国的点,他现在说我也这么做,你也别说我,你也是这样,咱们都补贴企业,都是违反世界贸易组织关于竞争的规定。我想说什么呢?美国制定这个法案居然违背了他自己的政治原则,叫做自由贸易和市场经济竞争。他违背自己政治原则这样做,可想而知,这件事对美国人有多重要,他认为这是事关美国能否赢得跟中国的竞争的根本,所以才会制定这样的一个法。这不是政策,这是法律。这是美国宁可违背我的政治原则,制定这样一个法来阻止中国的科技发展,拉大跟美国的科技能力的差距。
5
反全球化、去全球化和逆全球化
在这样的一个形势下,我们大家发现不确定性和科技竞争越来越激烈,相互对抗越来越严重,大家给它起名叫逆全球化,这是一个大事情,是一个关系到人类历史走向的大事情。冷战结束后出现了全球化,全球化是由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两部分构成。美国推动全球化的时候,一些国家一开始不接受,比如像我们90年代初期的时候,认为全球化就是美国化,我们是反对。我们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们发现中国可以从全球化中受益,使我们经济发展更快,于是我们政策调整了,开始支持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这部分我们不支持。
我们通过这些年的发展,得到的一个结果是什么?
我们自己也承认,国际社会也承认,美国也是这样认为,中国成为全球化最大受益者。我想今天在座的诸位,应该说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作为受益者,美国也是受益者,但是特朗普提出了一个看法,他说你不能跟我说双赢,说全球化我们都受益,我要问的是谁从全球化受益最多。于是特朗普说了,美国发动了全球化,怎么最后受益最多的是中国,不是美国?所以他认为全球化是个错误趋势,对美国不利,不是美国从全球化得不到好处,是美国从全球化得到的好处,没有中国多。
我们中国不否认我们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所以我们今天的政策仍然说我们支持继续经济全球化。美国不再提了,美国说继续支持的结果就是你继续受益比我多,不是美国不受益,但是我受益没你多,我就不干。所以,就出现了从全球化发展走向了逆全球化。
我们要分清反全球化、去全球化和逆全球化,这三个概念在媒体中反复使用,但是不做区分。
反全球化是指普通老百姓,是指中小企业,因为全球化的结果是跨国公司、大资本能够在全球进行资源有效配置,这样中小企业跟他们竞争不过,所以中小企业就反对。当年最有名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反对跨国公司,组织大规模游行反对世贸组织开会,阻止那些个部长们讨论怎么进行全球化。但是中小企业手中没有政权,没有主权,他们阻止不了全球化的发展,全球化是由跨国公司推动,但得到了拥有政权和主权的政府的支持,于是全球化蓬勃发展。每年世界贸易组织开会,各国部长在讨论怎么全球化都是政府支持干。2016年出现了反弹,英国带头采取脱欧的去全球化,把原先搞的全球化政策取消,不再推动全球化了。
政府是什么?手中拥有国家权力和主权的行为体,政府开始要终止减少国际合作,减少全球性的国际合作。一个英国带头做,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因为它经济规模太小,没有多大的影响力。但是到了18年,美国加入发动对华贸易战,开始搞去全球化政策,增加关税,禁止自由贸易,脱钩断供,美国是世界最大经济体,当美国搞去全球化,逆全球化就成了一个趋势。随着2020年疫情的发生,各国政府找到了一个阻止全球化最好的合法理由。
6
为什么要坚持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战略
疫情是什么?疫情就是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全球化不仅有正面作用,全球化是双刃剑,全球化带来很多坏的方面,全球化让很多人富了,但同时全球化让很多中产阶级工资长期不涨,让很多穷人生活改善的非常有限;全球化带来了疫情在全球的传播,全球化使得恐怖主义在全球进行国际合作,全球化的负面作用越更加突出,于是就出现了各国政府以防疫为理由,减少国际合作,阻止人员往来,这样逆全球化政策的大面积的多国的使用,导致了逆全球化成为了历史趋势。
那么,我们中国面临逆全球化的趋势,提出了一个叫做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战略。
内循环为主,就是说在国内进行一些纯粹由国内企业构成的产业链,不跟国际进行任何合作,因为产业链里边不跟国际合作,就不会因为国际政治导致产业链中断。全都合作哪来内循环为主?
这些大的经济体都采取了去全球化政策之后,还剩下一个大的经济体,就是欧盟。因为欧盟是个组织,它的成员国没法自行决定,因为不会脱欧从欧盟退出去,就不能单方面的搞脱钩政策。2022年乌克兰战争发生之后,欧盟说你看不搞内循环是危险,搞国际合作是危险的,一场战争导致欧洲从俄罗斯的石油供应中断,石油供应中断带来的结果就是我们连冬季取暖都是问题,粮食供应、化肥、能源,这么多东西都受影响。所以在2022年乌克兰战争不到一个月的时候,3月11号欧盟作出决定,减少粮食、芯片、药品、原材料、数字技术对国际产业链的依赖,也就是说,这些产业的生产只在欧盟国家之间进行,建立欧盟国家之间的产业链,而不要跟外面进行合作。
我上个月去了欧洲,欧洲很多国家都已经在考虑减少跟中国的经济合作,防止将来因为政治原因带来产业链的断裂,给企业发展带来风险。所以这次欧盟的主席冯德莱恩来到中国以后,谈判完了,开的新闻记者会明确提出,我们要减少对特定国家的经济依赖。
我在欧洲发现已经不是欧洲国家的政府在这样做,是欧洲的企业和美国的企业开始这样做,他们都在减少或缩短国际合作的产业链环节,比如原来有50个国家合作,我现在把它缩小到30个国家。现在有个词叫做友好外包,就是说我把它缩小到只有跟我政治关系稳定的国家之间的产业链,最少是缩短,甚至个别的都不是缩短,我就自己生产,我不跟任何人合作,这成了一个趋势。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反全球化的需求,就是中小企业的需求和政府去全球化的战略政策相结合,形成了今天逆全球化的趋势。如果上次全球化从冷战结束到16年持续了有20多年,那么这一次逆全球化的时间恐怕也不会短于20年。
逆全球化形势有多严重?我们国家在去年6月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的发言,我们政府提出,“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交织,各种安全挑战层出不穷,世界经济复苏步履艰难,全球发展遭遇严重挫折,世界向何处去,和平还是战争,发展还是衰退,开放还是封闭,合作还是对抗,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之问。历史长河时而风平浪静,是汹波波涛汹涌,但总会奔涌向前。”
7
世界将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那么从哲学上来讲,事情总是物极必反,那么物极必反得到什么时候能反?今年2月,我们政府发表了一个文件,叫“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文件中提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国际社会正经历罕见的多重风险挑战,地区安全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新冠疫情延宕蔓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叠加,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这里边已经不是两面讲,就讲我们这个世界现在在往什么方向倒退,于是提出“世界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汉语中“十字路口”从来不是描述人类美好前景的,我们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十字路口”意味着我们走向灾难。
那么从政治和哲学角度来讲,这样的判断只是告诉我们一个趋势;但是从科学、从学术的角度来讲,我们得判断这次历史倒退要倒退多长时间,科学研究都在你也得有时间限制。从程度上来讲,它倒退的激烈的程度,能倒退到什么水平上。从我自己个人来讲,如果以2016年为起点,现在已经倒退了8年了,至少从现在得倒退10年,不排除20年或20年以上的可能性。我是说从2023年开始。
我们人类有了时间概念以后,发现时间是线性的,是吧?我们看到从1890年到现在已经120多年,两个甲子了。我们从一个单向的通讯技术,从那个时候开始有电报,到后来有电话,到对讲机、到无线电话、到大哥大,然后到小的手机,可以发文字和图片,然后到了智能手机,可以有视频。整个人类通信技术在过去120年是不断向前的,单向进步的,倒退不回去了。经济发展也是一样,不管讲过去的牧业、农业、工业这样的宏大叙事,就是过去120年里边,经济发展是从以传统工业的人力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直到今天到了数字知识密集型的发展进程,也是单向发展的,不会倒退回去。
但人类的政治关系、文明、精神和制度是会倒退的。我们一战之前有一些战争,但是规模都不大,当时号称百年和平,结果到了一战,一次大倒退,战争从一场战争死千人到一场战争下来死亡以几百万上千万计,然后出现了22年的和平。然后到二战,死亡人数更多,4000万或者是更多。然后出现了一个进步,一直到冷战,这时候依然有战争,但每一场战争规模不再是结果千万人,每一场战争最多百万,一般是10万十几万或者几十万人。冷战后后又一个更大的进步标志是全球化,在这个情况下战争仍发生,但战争规模和死亡人数大规模下降,一场战争死亡人数超过10万人的很少。现在开始了进入逆全球化时代,战争死亡人数开始上升。乌克兰战争只打了一年,双方军事人员死亡已经不少于20万人。
人类的国际政治在进步倒退、进步倒退之间循环。今天我们进入了一个倒退的时期,倒退到冷战那个水平,还是倒退到世界大战的水平,这是需要我们研究判断的。
人类会不会再进行一次世界大战?大家看乌克兰战争发生之后,很多人认为俄罗斯要使用核武器了,要发生核战争了,人类要毁灭了,有这危险吗?有人说了,即使不用核武器,大国都卷入了,世界大战要发生了,有这可能吗?有人说了,即使世界大战不可能,大国之间的代理人战争开始了,战争的规模要上升了,死亡人数又要回到百万了,一场战争以百万为单位死人,会不会来?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判断的。这次历史倒退要倒退多远?无论如何,在倒退问题上形成了共识。
8
一股反全球化的力量
我去欧洲去美国开了很多的会,所有会上我就没听到一个发言人说我对世界前景持乐观态度,都是说我很悲观,最好的说法就说我悲观,但我不像你那么悲观。就是说,不那么悲观,就这已经是好的了。
那经济会怎么样?我们看到的经济情况是世界银行做出的预测,2023年经济只有增长1.7%,去年预计是3%,认为中国疫情放开了,他们经济会增长,后来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我们去年12月7号放开,并没有增长的劲头。所以,世界银行的预测下调至1.7%,明年是2.7%。这个IMF4月份做的预测,也下调了增长速度,说今年2.8%,明年3%。
我个人看了一下这多年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对世界经济的预测,国际货币基金总是比世界银行预测的高,乐观得多,但是国际货币基金每次预测被证明它的误差比世界银行还大。至少在近几年里边,国际货币基金的预测没有一侧是低估的,全是高估,回回都错,为什么回回都错?不知道。从预测来讲,有时对有时错,这是个常态,一次都不对,就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怎么能一次都不对呢?国际货币基金在4月5号发了一个全球经济展望,说如果世界分裂为以美国为中心和以中国为中心的集团,也就是说,国际货币基金已经变相承认世界在形成两极格局。国际货币基金说印度、印尼、拉美在中美之间采取不结盟的政策来对付中美两极格局,他说5年后全球产出将下降1%,是指负增长,连“零”都维持不住,就是今年跟去年一样都做不到,全球GDP有可能下降2%。这都是对经济形势的判断。
我们就问了,这逆全球化从哪来的呢?全球化发展得好好的,突然逆旋的话,这车谁打的方向盘,怎么就掉头了呢?掉头的原因大家都在分析,也就是说掉头的原因只要继续存在,这车就不可能重新掉头再回到全球化,它就必然在逆全球化的路上继续开。
我自己认为逆全球化是因为是全球化发展产生的副作用太大导致的,也就是说,全球化生了一个逆全球化的儿子,全球化加剧了国际、国内两极分化,贫富不均日益严重。普通人对全球化是越来越反感,越来越反对。
先说国际层面,在我们国家开G20峰会,媒体报道说G20代表了全球80%以上的 GDP。当时我正好在越南,越南当天的报纸报道中国杭州开G20,是在报纸上一个特别小的小角上,一个小豆腐块说有这么件事,我说越南为什么对这个事这么不积极?原来越南不是G20成员国,G20是个富人俱乐部,富人俱乐部怎么能指望穷人支持你呢?你们在那吃好喝好开宴会,搞大吃大喝,穷人说我们连汤都喝不上,我们为什么要看好你呢?G20只代表全球40多个国家,世界上剩下160多个经济体或国家,他们去分享全球15%的GDP,你们40个人享受了85%的财富,他们能支持吗?能高兴吗?这不可能的。
我们有些人有一个很奇怪的概念,老用人均的概念来解释财富增加的好处,说自己在小区盖了几千平米的大豪宅,盖完之后挨家敲门,给人贴小广告,告诉人家,由于我们家盖了豪宅,咱们小区平均各家的住房面积都增加了,你想人家能高兴吗?
所以,国际层面的两极分化带来中小国家不支持全球化,不认为全球化是合理的。而更严重的不是国际,而是国内,全球化受益越大的国家内部两极分化就越加严重。
美国是全球化受益相对来讲比其他西方国家更大的国家。美国统计,美国拥有百万家产财富的人是10%,而实际上估计不到人口的0.5%。不管是所谓的直观的统计,还是客观的存在,那些homeless,那些无家可归的人,那些要饭的都不在统计范围之内,都表明两极分化在美国日益严重。
中产阶级说我们的工资20年是以千为单位增长,你们富人20年的财富是以亿为单位增长,不是中国人患不患贫而患不均,是人都这样,美国人一样,欧洲人一样,全世界人都一样。我挣得少,你也挣得少,我没有什么不高兴,特别是你比我挣得还少,我还很高兴,我最不高兴的就是你比我挣得多,不在于我有多少,你比我多就让我不愉快,这是人性。
所以,全球化带来的国内的两极分化,不是说绝对贫困,所谓相对贫困,就是财富拥有量之间的差距拉开的速度太大了。独角兽企业都是几个年轻小孩,干上几年,控制的资产都是以10亿、20亿为单位。大家想那些每个月挣3000、5000块钱的人,能喜欢全球化吗?不可能的。所以在大众中间形成了一种反全球化的力量。
9
西方民粹主义的可怕后果
是“思潮与权力”相结合
刚才讲了数字技术,那数字技术加快了什么?数字技术加快了财富的两极分化。
从事跟数字经济相关的人,他们的财富增长速度快于那些非数字经济增长,两极分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使得下层社会、弱势群体更加不满。那么,在不满的情绪上形成了一种民粹主义思潮。
民粹主义思潮是什么?就是不喜欢精英,因为他说我们是大众,你们是精英,国家都是由精英决策的,你们精英制定的政策都是对你们有好处的,对我们老百姓没好处。我看到的现实就是国家财富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民粹主义兴起之后,如果只有思想并不可怕,但它一旦跟权力相结合,那就必然采取去全球化政策。
为什么?民粹主义认为国家的所有不幸都是因为决策者引进了外部的东西,移民、外资、外国技术、外国资本,这些外国的东西来了,把我们的生路断掉了。移民跟我们抢工作,外资来了,把我们的市场占走了,外国技术对我们卡脖子,外国人侵蚀了我们的本土文化,那么最简单的解决外部威胁的办法就是不跟外国接触,没有合作、没有往来是最安全的,于是出现了经济安全的概念。怎么才能经济安全?不跟人合作不就安全了嘛。
朝鲜最安全,美国人制裁朝鲜都制裁不了,他说我跟你什么关系没有,你制裁我什么呀?最安全的就是没有任何的国际合作。民粹主义不是思想带来影响,是思想和权力结合带来的影响。
民粹主义是从西方国家内生的一种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先是在西方国家挑战自由主义,民粹主义不是反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民粹主义反对的是自由主义的思想。它在西方国家产生,挑战了西方国家主导的价值观。民粹主义强大了之后开始外溢,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慢慢的发展中国家民粹主义思想也起来了。
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家知道苏州有一个辅警,他把一个穿和服的小女孩抓起来了,后来派出所把她又放了,对着小女孩道歉。我要问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辅警把这个小女孩抓起来?不是他有这种民粹主义的思想,说我不喜欢日本,不喜欢日本文化,不喜欢日本衣服,是说我有权力不允许你喜欢,我有权力不允许你选择穿什么样的衣服,我不允许你拥有选择衣服的权利,因为那是外国的,外国的我就反对。旁边的大妈穿的也是制服,只不过穿的是做卫生的制服,是保洁阿姨,保洁阿姨也不一定喜欢这小女孩穿和服,她可能对和服也有看法。我想问大家,保洁阿姨为什么不把这小女孩抓起来?因为保洁阿姨知道,我的衣服不赋予我这种权力,不允许别人有和我不同的想法。辅警他这身衣服,他认为国家赋予我了权力,我有权不允许你和我有不同的思想。也就是民粹主义思想和权力结合,就开始采取逆全球化的政策,你反移民、反法治、反精英、反科学就是这样,他反外国。
所以我们看到特朗普上台,英国约翰逊上台,采取的都是去全球化的政策,就是减少国际合作。英国不允许中国5G进入,美国打击中国的抖音,不允许使用中国的抖音,都是民粹主义思想和权力结合的结果,理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安全。
当为经济安全提供政策合法性之后,中断、阻止任何国际合作都变得合理。为什么?因为经济安全没有定义,经济安全没有边界,经济安全没有限制。你说做什么事不是维护经济安全?你开一家麦当劳,周边的中国餐馆说你麦当劳把我的儿童时刻都吸引走了,你给我造成了经济威胁,你可以以任何理由说这威胁了我的经济安全。你穿日本和服,你影响了中国服装的出售。所以现在经济安全实际上是去全球化政策的一个合法性基础。
我们总结一下,逆全球化的趋势是什么?就是说全球化和数字经济加剧了两极分化,然后加上自由主义极端化,带来了民粹主义思潮的兴起,民粹主义思潮兴起和权力结合,就产生了泛化安全观的指导原则,把所有的事情都安全化,任何事情都与安全相关,在泛安全观下为了经济安全采取了去全球化的政策,当多数大国都这样做,逆全球化就成了一种趋势。也就是说,逆全球化是政府去全球化政策导致的,不是老百姓反全球化导致的,也不是大公司引发的。
10
美式“小院高墙”战略下
大趋势很难乐观
那么,在逆全球化的趋势下,中美关系是怎样的发展趋势?
中国在去年6月发表了一个文件,叫做“美国对华认知中的谬误和事实真相”。在这个文件中,对美国做了一个判断,我们认为“美国是世界秩序最大乱源,美国运用内外全部资源对华进行无底线的打压,美国是胁迫外交发明者和集大成者,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权侵犯国,美国是当前台海和平稳定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美国是乌克兰危机的始作俑者,美国是对地区和平稳定的真正威胁,美国是散布传播虚假信息最大源头,美国是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根源,美国是全球最大黑客帝国”。
这个认识在今年的2月份,也就是8个月之后得到进一步强化和政治化,发布了一个文件,叫“美国的霸权、霸道、霸凌及其危害”,在“序言”中说,“美国肆无忌惮粗暴干涉别国内政,谋求霸权,维护霸权,滥用霸权,大搞渗透侵透,动辄发动战争,贻害国际社会”美国是政治霸权、军事霸权、经济霸权、科技霸权、文化霸权,这事怎么解决呢?怎么解决跟霸权的关系?“美国应该反躬自省,深刻检查自己的所作所为,放弃傲慢与偏见,摒弃霸权、霸道、霸凌。”就是说美国首先要写检查,你承认错误,写了检查,咱们关系才能改善,你认为美国会做这个吗?美国哪一届政府能做这样的决定吗?说咱们写个检查交一下,看看我们对错误认识深刻不深刻,你觉得可能吗?这是中国对美国的认识。
那美国怎么认识中国呢?
美国国防部在去年发布了一个报告,非常明确提出说“中国正在试图破坏美国在印太地区的联盟关系,利用其不断加强的军力来胁迫威胁近邻,对美国国家安全形成最全面的严重挑战,中国是今后几十年后果最为重大的战略竞争者,俄罗斯仍是迫切威胁。”国防部长奥斯汀还怕大伙不明白,在又专门做了一个讲话中间说,“中国是唯一既打算重塑国际秩序,又越来越有实力这样做的竞争者,与中国不同,俄罗斯不可能长期系统挑战美国,但俄罗斯侵略确实构成一个直接尖锐的威胁。”“有人认为俄罗斯进行的乌克兰战争给中国建立了一个战略屏障,牵制了美国对中国的战略的压力”,从这个报告你认为可能吗?从乌克兰战争发生到现在,美国没从亚太地区调一兵一卒去欧洲,也就是说乌克兰战争发生不发生都不影响美国在亚太地区对中国进行的遏制政策和在这使用的资源和实力。
所以,我想跟大家说,美国把中国视为最大、最全面的战略挑战。双方都将对方视为最主要的威胁,这是我们衡量的结果。我们看现在中美之间的关系,都不如1978年没有建交前,外交关系时的关系,双边关系都比现在好。
我是70多岁的人了,我们小时候,50年代、60年代都是骂着美国领导人长大的,自从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国不再点名批评美国领导人。特朗普执政之后,我们重新恢复对美国的点名批判,称蓬佩奥是人类公敌,你想双边关系到什么程度?我这次去美国,感觉美国那边对中国的看法也是严重恶化。我碰到我们的留学生,说美国的学生嘴上不会公开说,但谁都知道他们心里对中国的学生非常有敌意。
美国对华政策采取合作、竞争、对抗三管齐下:竞争——技术、军事、航天、人才、金融、投资、贸易,这是政策核心;合作——气候、能源等,这些都是可有可无;对抗——人权、东海、南海等,这都是工具,而真正的核心是在竞争领域。
那么,美国要赢得竞争,使美国更加有力,采取了一个俱乐部战略,几个国家成立小俱乐部,核心是不让中国参加,别人可以中国不可以。而大家看网络清洁计划、G7数字联盟,OPenAI、5G联盟、美日台韩四方芯片联盟,所有这些的重点都在数字技术领域,这是核心。采取的策略就是小院高墙。
关于“小院高墙”我想特别解释一下,4月10号美国财政部国际事务部副部长刚刚接受采访做了一个解释,这个解释不是针对中国的,是针对美国大众的,想要告诉美国大众,不要误以为拜登政府要跟中国全面脱钩。
所以他说我们偶尔会对中国采取不同经济政策有意见,而且我们会永远捍卫美国的经济利益,这是说对中国的高科技方面的制裁是不会停止的,只会增加不会减少,但我们绝不会试图通过任何方式把这两个经济体完全分开,这既不实际,也不符合我们的利益。我自己认为他描述的是今天拜登的客观对华经济政策,不是全面调控,非高科技的领域将继续进行合作。
那么,发展趋势是什么样?总的来讲,大趋势应该是越来越差。今年是23年,是下降趋势,今后几年是有的年头下降快,有的年头下降慢,但大趋势是下降,这点我们就不讨论了。
11
中国企业要清醒认识
“逆全球化”已成常态
我想讨论的一点,“由于去年美国采取了亚印太经济框架,这样带来的结果战略平衡开始向美国方面偏斜。本来东亚国家包括日本和韩国,都是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但是由于采取了印太经济框架,参加的国家除了美国、韩国、日本、新西兰等美国的盟友之外,印度、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文莱这些非美国的盟友国家也加入了,也就是说安全靠美国没变,然后在经济靠中国里出现了分化,也就是说经济上这些国家也想两头维持平衡,原有的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战略平衡,就开始向美国方向倾斜,具体的这些政策我就不说了。
最后说一下欧洲。欧洲面临这样的中美战略竞争,他们的选择是什么?我们媒体最近报道了很多,马克龙说“欧洲必须为战略自主而战,我们不想在关键问题上仰仗他人”,里边特别提到,“如果中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紧张局势升温,我们将没有时间或资源实现战略自主,我们将沦为附庸,欧洲不想陷入不同阵营之间的对抗。”
这是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就是说他们认为万一美国和中国将在台海地区冲突升级,到时候美国的制裁使得和中国的经济合作产业链全部中断,怎么办?现在就得准备减少将来产业的中断带来的影响,就是冯德莱恩在4月6号新闻发布会上讲的降低风险的具体措施,她举例提及促进贸易和投资多样化这一途径,以减少对特定国家的依赖。也导致外资在中国扩大生产以及外资和中企合作出现了很多政治顾虑。
最后我想说一句,逆全球化的趋势已经形成,我们每一个人都得把它作为常态来对待。我们在全球化状态下生活了几十年,所以我们认为那样是常态,拿着本护照都可以去,2019年以前的那种状态结束了,现在去哪很困难,到处都是障碍,这是一个事实,而且这个事实将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常态。所以,企业的发展恐怕不能把希望寄托于目前的逆全球化趋势可以在几年之内改变,即所谓的再全球化回来,而是必须得考虑如何在逆全球化的环境下制定自己的长期发展战略。
好,我就讲到这里。有什么错误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来源:财经十一人 2023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