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新诗座谈纪实 — 第一届法拉盛诗歌节纽约圆满结束
警察和军人在搜捕恐怖分子
有人问
这时候诗人何为
诗人是自己的警察
每天搜捕体内的恐怖分子
更不会把他们释放出来
如果这种功能的软件
能流行人体世界
那么
出事的不会是巴黎
王渝是旅居纽约的知名台湾作家, 她认为诗歌是语言与文字美的表达方式,中华民族诗歌的传统比我们的饮食传统还要渊源流长,希望法拉盛诗歌节可以一直办下去,希望带动年轻一代对诗歌的爱好。王渝说:诗的功能是美化生活,但有些口语诗是语言的堕落。王渝特别提到木心的诗歌 《从前慢》是一首好诗, 把口语写得很美。
“……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
而王渝自己的诗歌《咖啡館中》更是表达了异域文人的一种生活和心理状态:
《咖啡馆中》
我认识他时
还不曾认识你
他认识你时
你们都不认识我
绕过诗句砌成的小径
我们聚会在
异国的咖啡馆
头顶的天窗
扔进来破旧脏乱的
贫穷风景
我们怡然将这一方小天地
坐谈成我们的波西米亚
虽然那个来自东欧的女侍
僵硬的待客之道一如她僵硬的英语
来自加拿大的诗人雷人说他2010年60岁时开始写诗,迄今为止写了六千多首诗,有时一晚上写五首诗,引发了台上诗人冰果的好奇。两人火花四溅的讨论也引发台下观众的热烈响应和参与。
北美中文作家协会主席、诗人陈九认为诗人的作品要有个性,他认为现在好像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更多, 其实是好事,因为他认为诗首先是写给自己的,每个人本身就是一首诗,没有个性的东西不能是艺术。他认为中文是一种象形文字,诗中的每个字都可能具有极大的象征性,这也体现出中文的张力。
法拉盛诗歌节组委会执行委员、法拉盛图书馆副馆长、诗人邱辛晔认为口语诗也可以讲究韵律,他本人就是古典文学科班出身。他主张口语诗人首先应该有扎实的文言文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基础, 诗是对于历史和当下之哲理思考的文学性表达。现在大家对于” 口语诗” 定义不清楚。蓝蓝居然写成了“口水诗”,凯文则说是“口气诗”。现在很多人写口语诗,意象有了,但对于语言的精致,要求太低了。没有古典汉语底子的,别碰口语诗,这可能被写‘口语诗’的诗人骂个狗血喷头。他认为如果连文言文的基础也没有,怎么能写好白话诗呢?所以邱辛晔称他自己的现代诗算是“典雅的白话诗”。
邱辛晔的代表作有《一块钱》。
《一块钱》
在法拉盛
满是中文招牌的街道上
有一个老妇人
乞讨一块钱
她说的是英文
有腔有调
她的呼喊真响亮
和小贩的
叫卖此起彼伏
好几年过去了
小贩的吆喝涨价了
她还是一块钱
组委会执行委员枫雨女士也引经据典,给口语诗提供新的定义。来自加拿大的苏凤、纽约的张耳、应帆、冰果等人也从个体诗歌写作经验出发,发表了他们对于海外华语诗歌创作的见解。
文学团体“文心社”美国新泽西分社社长枫雨发言:汉语文学起源于诗经,诗经本身分《风》、《雅》、《颂》,雅俗共赏。诗歌一直就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平民口语化,如李白的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另一种就是意象诗。她认为口语诗更难写,比如叶芝的诗《当你老了》,打动了多少人!口语诗不是“口水诗”,它要有诗的底蕴,有美的感觉。抒情诗与意象诗已经被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了极致,不容易突破与超越,但是口语诗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纽约诗人张耳发言说,她1986年来到纽约,开始写小说, 也写诗。王渝发表了她的小说,严力主编的《一行》发表了她的诗歌。她一直写下来,写了30多年,上千首诗。前五年都是练手,诗歌写得没有个性,多是全人类都会有的感情感怀。到了1992 - 1994年,她开始感觉到写诗更多的是需要融入当地生活,就好像“在绿草地铺一张红毯子”,开始种自己的花园。她推崇胡适的《两只蝴蝶飞上天》,认为那是最好的口语诗之一,语言形象而生动。
(附: 新诗原文
两只蝴蝶
( 胡 适)
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诗歌节组委会人员合影(从左到右: 应帆,王渝,黄翔,严力,枫雨,唐简,常少宏,阮克强,洪君植,邱辛晔)
来自加拿大的画家、诗人苏凤说,她是去过巴黎之后开始写诗,但写的不多。后来去了加拿大,那里写诗的朋友多,互动也多,受到鼓励,她写了更多的诗。目前出了12本合集,2006年出了自己的个人诗集。她认为诗歌是表达自己的方式,可以从诗中回味,得到生活的启发。
应帆讲到自己在诗歌中写什么是与自己不同的生活阶段联系在一起的。诗歌应该写什么?怎么写?什么可以入诗?八十年代开始恋爱时写爱情,1998年到了美国,开始写乡愁,后来再些什么呢?
冰果说自己过去一直是一个人在封闭的状态下写诗,一年前才开始与周围的诗人有互动。她说自己的诗都是有感而发,并且认为这个积累阶段很重要。积累了一定的程度之后需要提升自己,这时候需要走出去交流。
诗歌节组委会成员阮克强, 美籍华裔诗人,野生动物摄影师,现居纽约长岛,著有诗集《冬天的情绪》。曾任福建师大南方诗社社长及福建省大学生诗歌学会主编。近年诗歌和摄影作品散见于多种中英文报刊杂志。摄影作品曾入围英国BBC年度野生物摄影大赛总决赛。他的发言强调大家关注海外与国内诗歌的不同内容与手法。
台下的诗友常少宏发言特别提到,她在1988年大学毕业时为毕业纪念册写诗,挖空脑筋绕来绕去找意象表达,但是她近来越发看不进去许多诗歌的抒情与意象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反而是口语诗的真情实感更能打动她。最近她在文学公众号 《忆乡坊文学城》编发了北美诗人洪君植的十首“口语诗”,写他对已经去世的母亲与父亲的刻骨铭心的思念, 写他在纽约的移民生活、……
刚到美国,不懂英语
只要动动嘴巴
就能轻松赚钱的职业
只有做牧师
那时候 , 天天读圣经
神学著作
心中的魔鬼 , 谁都看不见
用三年时间读完神学硕士
有资格当牧师了
反而更绝望
又开始我行我素
喝酒抽烟
隔三差五去教堂做晨祷
向上帝报告,厄运不断
一反过去发表诗歌读者寡众、毫无反应,这次这些“口语诗”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共鸣,在《忆乡坊文学城》读者群引起了几乎前所未有的关于诗歌表现形式的讨论。常少宏认为口语诗有自己内在的韵律,看似简单,写好了很难。
诗友梓樱发言说: 她从十八九岁开始爱诗写诗,也许几十年写下的诗歌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诗歌,但她视诗歌为情人,会一辈子爱下去。她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把生活过得有诗意。这次她与先生及89岁的老父亲都参加了诗歌节征稿,三个人都初选入围,诗歌有幸被收在同一本诗集里。一家三口,父女两代,夫妻两人参加首届法拉盛诗歌节,成为本次活动的一个亮点。她谢谢组委会周到完美地组织了这次诗歌节。她的诗歌 《生命之妙》曾发表于《诗刊》,来源于她的医生生涯:
谁料想
大千中无数物种
启动于
眼不能见的
DNA
飘在浆中
缩在核里
划出
高级与低级的
分水岭
。。。。。。
论坛最后,大家一致同意:海外诗人可以多写移民生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下午的颁奖、朗诵及诗人签售活动由著名华人艺术家李昌林主持,纽约州与法拉盛地区的民选官员及代表出席会议并发言祝贺。
诗歌节入围作者彼岸流年带领12岁的儿子特意从旧金山飞来,参加诗歌节颁奖活动, 还有上午的新诗研讨会。彼岸流年自己在家教儿子学习中文,她希望此行可以激发儿子对中文与诗歌文化的热爱。傍晚他们又返回加州,赶去参加儿子第二天的冰球选拔赛。尽管辛苦,但是相信此行会给儿子的生活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一届法拉盛诗歌节由评选委员会匿名评选,从近两百诗人的约五百首诗中选出一、二、三等奖共12名。约180首诗歌入围终选,并被收入结集出版的巜法拉盛诗歌节》作品集。
上午的新诗论坛剪影
获得一等奖的两首诗已经被一些报刊转发、流传,分别是《关于一本诗集》(作者:云中雀)、《Jo-Jo》(作者:陆地鱼)。
纽约七堂7s Art Group 、史颖舞蹈团、八板中乐团及钢琴家卢梦佳,在诗歌节上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
王鼎钧先生上台发言
大会最后,海外散文大家王鼎钧先生上台发言,向获奖者以及组委会表示祝贺。鼎公幽默风趣的发言博得阵阵掌声,他以“诗人万岁,诗歌万岁”结束发言,表达了对于华语诗歌乃至华语文学在海外继续发扬光大的热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