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新闻纽约时光角

【纽约时光角】:纽约皇后区图书馆新移民服务部总监陈曦女士专访

节目制作:梅菁, 文字整理:陈曦

梅菁在制作节目

(海浪声)在地理位置上,纽约是海角。像长岛尽头的蒙托克(Montauk),一边是浩瀚的大西洋海浪,一边是平静的长岛湾。
在建筑上,纽约也是海角。是悬浮在空中的观景台,是西半球最高的空中楼阁,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在人文精神上,纽约更是世界的海角天涯,充满多种族、多文化的人文精神和气质。
如果你来到了纽约,时光的流逝,永远抹不去纽约留在你心里的故事,如果你从来没有来过纽约,只要你是一个思想和行为上都特立独行的人,你就会发现“纽约”早已在你的头脑中,在你的前路等着你。

“纽约时光角”汇聚着纽约作家们的作品及人生故事,让你轻轻地读,静静地听。本栏目由“纽约华文女作家协会”协助播出。

陈曦生活照

梅菁: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的“纽约时光角”。今天我有幸与皇后图书馆新移民服务部的总监陈曦交谈。
陈曦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90年代末期移民加拿大,获得麦吉尔大学图书管理信息专业硕士。就职于美国纽约皇后区公立图书馆,现在担任皇后区图书馆新移民服务部总监,曾经获得纽约市警察局颁发的服务移民社区突出贡献奖。业余时间她爱好文学作品,担任纽约华文女作家协会的理事,致力于推广华文文学,在图书馆主办过华裔作家新书发布会,包括海峡两岸著名作家王安忆,王鼎钧,张宗子,顾月华,夏商等等。

与文友在一起

梅菁:陈曦你好,很高兴你能来参加我们的节目“纽约时光角”。你来纽约有多久了?

陈曦:你好。我2004从年麦吉尔大学图书管理信息专业毕业后就来到了纽约,进入皇后区图书馆任职。这是我在美国的第一份工作,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份工作,算一下已经17年了。

梅菁:你对纽约的印象如何?

陈曦:我喜欢纽约这座城市,不仅仅因为她很像我的家乡魔都上海,更是因为她是一个移民的大熔炉,海纳百川。就像大家都熟悉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里所说的,“如果你爱一个人,就送他到纽约,因为那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就送他到纽约,因为那是地狱。”我认为不管是天堂还是地狱,纽约就是拥有着她独特的魅力。我感到我很幸运,能够在其中扮演着一个文化使者的角色。

梅菁:你们的新移民服务部策划不同族裔的活动,涵盖面很广,比如说京剧和非洲鼓等等。你是如何策划这些活动的?始发点是什么呢?

陈曦:我们部门的宗旨是帮助新移民过渡和适应美国的社会,同时也把各族裔的文化介绍给这里的主流社会,增进互相之间的了解。我们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每年一次的农历新年联欢会,就是华裔和韩裔的节日庆祝。每一次策划活动,我们都会根据不同族裔的文化主题,选择该族裔移民比例高的地区,安排在就近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以使活动能吸引更多的新移民参加。比如说非洲鼓演出,我们就会选择非洲移民多的分馆来承办。

丰富多彩的图书馆活动

梅菁:你说你们分馆有很多活动,那么你们总馆也有活动吗?

陈曦:总馆当然也有很多精彩的活动,尤其是总馆的儿童中心结合了图书馆和博物馆的优点,很受家长和学生们喜爱。我这里想强调的是,我们部门组织的针对整个皇后区图书馆系统的活动。从2016年开始,我们纽约三大图书馆与纽约市移民事务办公室合作推出了 “通向美国公民之路”的计划,给有需要的民众提供法律援助,帮助他们申请成为公民。

梅菁:帮助民众填表申请公民是免费的吗?

陈曦:我们图书馆的活动基本上都是免费的,因为受到纽约市,纽约州和联邦政府的资助,自然要服务大众。

梅菁:你们部门虽然设在总馆,但是都有参与策划分馆的活动,对吗?

陈曦:对的。众所周知,皇后区是全美国最多元化的行政区之一,大概有200多个族裔,我们组织活动当然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们就按照人口比例挑选排名前列的族裔,有西语裔,华裔,韩裔,孟加拉语裔等等。最近几年,海地移民也日益增加。简而言之,我们会根据人口普查的情况和其他数据来相应地组织活动。

梅菁:看来你们部门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这么丰富多彩的节目和文化活动,许多来到这里的新移民就没那么快适应新环境和新生活。很多华裔即使不知道纽约的其他地方,说起法拉盛图书馆可是人尽皆知,成为了纽约市的地标。法拉盛图书馆的地理位置也很特别,处在一个三角地带,一个非常醒目的交叉口,就像是文化的汇集,又慢慢散发开来。

陈曦:的确如此,法拉盛图书馆不但位置特殊,而且也对移民社区做出了很多贡献,功不可没。许多华裔新移民刚来纽约,就会有人指点他们到法拉盛图书馆寻求帮助。

梅菁:我记得有一段时间纽约市推出IDNYC的计划,很多人都不知道去哪里申请,结果一去法拉盛图书馆,发现图书馆就是一个申请点,非常方便。而且很多人即使英语不好,也可以在图书馆读到自己国家语言的书籍。
在工作中,有没有一些特别有趣的事情令你印象深刻呢?比如一场京剧演出之后,其他族裔的移民有什么反映呢?

接待中国艺术家

陈曦:每次我们组织春节联欢会,只要一有京剧演出,外族裔的人都叹为观止,对京剧的服装和扮相非常着迷。每次演出结束,很多人就会留下来缠着演员们问问题、签名,甚至还有人说要拜师学习京剧。

梅菁:那么对于其他族裔的演出,比如说非洲鼓,我们华人是什么反应呢?

陈曦:华人看到非洲鼓的演出,会感到很好奇,因为我们中国人也有表演打鼓的传统,他们就感到了一种文化联系。甚至有些观众会给我提建议,希望多多举办这种有文化连接点的活动,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比如打鼓,舞蹈,打击乐器等等。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非裔社区的说唱音乐在华人社区也很流行,我们图书馆说唱音乐的组织人还曾经和法拉盛图书馆一起举办过活动。

梅菁:所以说,这也像一个探索,在你寻找的过程中,在文化的碰撞和渗透中,渐渐发现了一个文化的共同点,再把它扩展开来。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也很有意义的工作,您觉得呢?

陈曦:我也觉得挺有意义的。其实我们各族裔之间缺乏了解,特别是新移民,如果他们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那么肯定会对外族裔有些误解。现在我们给大家介绍不同的文化,目的就是让彼此增加理解,少一些仇恨和歧视。

参加“纽约华文女作协”联谊活动

梅菁:那么在您这么多年的工作中,您自己体会到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东西吗?

陈曦:我的感觉是每帮助到一个新移民,就有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觉得我尽到责任了。我们曾经与美国华人医师协会联合举办“华人社区健康联盟”,每月一次在法拉盛图书馆举办健康讲座。一次讲座后,有一位听众特别向我致谢,因为她妈妈患阿兹海默症,她照顾妈妈非常辛苦,又不知去哪里寻求帮助。在讲座中她得知了“美国阿兹海默症关爱协会”的互助小组,非常开心。这位听众告诉我说,她终于有地方可以倾诉她的痛苦和迷茫,也得到了很多宝贵的信息。听到诸如此类的反馈,我更加感到这份工作的重要性。

梅菁:社会上有一种我认为是很片面的传言,说法拉盛有很多病人,这个病其实说的是心理疾病。因为有这样一批华人在美国没有身份,身边没有亲人,十年、二十年的生活都浑浑噩噩,有些还混成了搭伙夫妻,心理上有很多痛苦和压力。另一层压力是他们认为看不到头,不知道在这里应该怎么生活下去。你们图书馆举办的医疗健康活动,是否关注到这个群体呢?

陈曦:我在法拉盛图书馆办活动的时候会经常注意到这群精神不太健康的人。

梅菁:他们问出来的问题非常奇怪,从他们的眼神和言谈举止可以明显感到整个人已经变了,只是自己没有察觉出来。而且中国人有个习惯,如果有人要你去看心理医生,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我没有病”,更不会主动去求医。你们图书馆有没有举办什么讲座来帮助这些人?

陈曦:这个是非常好的问题。我们图书馆其实举办了很多有关精神健康方面的中文讲座,也把纽约市关注心理健康的机构和资源都介绍给大家。但就像你刚才所说,华人一向把精神健康看作是禁忌话题,不愿意去触碰。愿意来参加讲座、接受帮助,都要看他们本人的意愿,不能勉强。我们图书馆对心理健康非常重视,因为新冠疫情后,这个情况变得更加严重。我们图书馆内部已经开展了很多的讨论,预备在后疫情时代投入更大的精力去关注这个现象。我们认识到在心理健康领域需要接受帮助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读者,其实还包括我们的工作人员。因为他们在日常工作中要接触到形形色色心理不健康的读者,精神需要足够强大。所以我们对这些工作人员也要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

梅菁:原本人是社会的一分子,大家互相之间通过工作生活应该要互动交流。可是疫情一来,家庭成员一整天地呆在家里,大眼瞪小眼,弄得不知道如何相处,这个问题还挺严重的。还有的人因为一直独自生活,也会出现问题,但是自己却没有意识到。也许疫情过后,这些心理问题可能会出现井喷式的爆发。因为这是一种长时间的、特殊的、大家从来没有想到的相处模式。
我是这样看的,如果精神上没有支撑点,那么随之生活也会没有支撑点。有的人糊里糊涂生活了几十年,越来越糟糕;有的人却从黑暗走向了光明。其中的原因之一当然是性格使然,可是也是因为没有找到生活的支点,导致了结果的不同。
图书馆对新移民来说就像一个家园。我刚到纽约时,发现书架上有这么多的中文书,都惊呆了。而且又可以看到很多台湾出版的史料,觉得天空一下子变得很大。

(音乐声)是时候安静下来,回味流金岁月的馈赠,追寻光阴的足迹。我们来到梦想的纽约,经历了刻骨铭心的人和事,此刻让我们一起聆听窗外的风声,雨声,还有那些过往的故事。欢迎收听“纽约时光角”。

主持摄影展览

梅菁:早在1977年,皇后区图书馆就成立了新移民服务部,当时旨在帮助新移民在美国社会的适应和过渡。最初只是购买移民语言的书籍,以解新移民初来乍到时的思乡之苦。后来随着移民的大批涌入,单单靠购买书籍已经不能满足社区民众日渐增长的需求。皇后区图书馆新移民服务部开始组织各类生活技能讲座,主题多样。因为在皇后区华裔是除了西语裔之外的第二大移民群体,讲座针对了很多在华人社区比较热门的话题,比如“如何成为美国公民”,“房客的权利”,“怎样开始一个小企业”,以及“如何考入理想的大学”等等。这些讲座都是以中文讲解,化解了很多华人移民英文不好,疏于沟通的语言障碍。新移民服务部与各大社区组织鼎力合作,帮助华人移民尽快融入美国的主流社会。
生活在纽约,2020 年我们经历了非常不一样的生活。接着2021年到来了,没想到疫情这样的严重,而且还没有结束。在疫情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在后疫情时代,我们又会怎么做呢?这场始料未及的疫情把大人小孩都弄的人仰马翻,我们图书馆在疫情中都做了什么?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下吗?

文化历史系列讲座

陈曦:的确,疫情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我记得很清楚,2020年3月16日那天,纽约三大图书馆系统宣布全体关门,我们就开始在家里上班。虽然图书馆实体的大门关闭了,就我们新移民服务部而言,我们还在继续提供各种节目和讲座。唯一的不同,是从线下改到了线上,就是所谓的云端讲座。但是其中是有很多挑战的,要同时培训员工和听众学会线上讲座的软件,因为对大家来讲这都是第一次。讲座的重点当然是帮助大家如何应对疫情中的种种困难,比如说如何申请联邦或纽约州的疫情补助,如何申领失业金,如何找到工作,重入职场等等。还有30多个线上的英文班也是照常举行,因为学英文的需求并没有被疫情阻隔。我们很欣慰疫情中读者还能够把皇后图书馆作为一个继续依靠的地方。
当然我作为纽约华文女作家协会的理事,同时也提议举办一个线上的文化历史系列讲座,丰富大家的精神生活。与“纽约华文女作家协会”梓樱会长合作,从2020年6月到10月办了八期文化历史讲座。之后在“纽约华文女作家协会”创会会长顾月华老师的倡导和帮助下,我们部门又与女作协和“北美中文作家协会”联合推出了30期“极光文学系列”云端讲座,宗旨是推出海内外优秀作家的作品和访谈,感觉还是挺受欢迎和关注的。

极光文学系列讲座

梅菁:这个讲座我也听说了,的确很有影响力。那么在疫情之后,除了我们刚才有谈到的关注点之外,有些人会觉得心灰意冷,什么都不重要了。疫情中有很多人失去了生命,家人或者朋友。你们图书馆有关注到这个问题吗?

陈曦:是的,我们图书馆认识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针对这个人群,我们的初步计划是从教育员工开始,培训他们如何应对。接下来是准备组建精神支持小组,给成员一个倾诉的空间,抚慰他们迷茫受伤的心灵,同时也提供一些帮助的资源。

梅菁:我们进入了疫情中和疫情后的时代。那么在后疫情时代,图书馆这个读者的家园肯定会有很多的改变去适应。

陈曦:的确如此,我们对后疫情时代的应对有过很多讨论,比如说我们是不是要继续云端讲座,或者线上与线下综合进行。还有要关注很多疫情产生的问题,比如精神健康,如何重新进入职场等等。因为疫情让很多人失去了工作,生存成了很大的挑战。

梅菁:非常同意,如果生存成了问题,那么精神也顾不上了。我知道还有这样一些人,年纪很大了,文化修养不错,但是对电脑一窍不通。那么你们图书馆如何去找到这批人呢?是要等到之后恢复线下节目之后再去联系吗?

陈曦:我们图书馆有一个专门针对老人群体的节目部门。对不会用电脑的老人们,他们会每周举办电话会议,讨论不同的话题。老人只要会打电话就可以了。最近我们部门也尝试了一些新的方式,就是直接联系老人中心,把节目送上门。老人们可以去老人中心现场,我们让中心的工作人员帮助连接设备,解决技术问题。老人们就可以安心地在现场参加我们的云端讲座。

梅菁:我觉得在后疫情时代大家的生活形态都有了很大变化。那么在这些变化下,你们以不变应万变,图书馆都有自己的方式去解决和去应对,非常不容易。
今天非常高兴认识陈曦,对您的工作和皇后图书馆有了很多了解,非常感谢。

陈曦:谢谢梅菁的时间,您也很辛苦。

梅菁:今天的采访我和陈曦是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录音中有一点呼呼的声音,因为有风。坐在风里说话,有一点浪漫,又有一点深刻。大家知道,皇后区是全美国最多元化的行政区之一,有将近一半的人出生在国外。据统计,皇后区的居民来自于大约160个国家和地区,有200种不同的语言,堪称小型联合国。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作为皇后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移民更是重中之重。我们很高兴在这个区域里工作、生活和学习。感谢大家的收听,下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