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之手:在全球秩序边缘重塑的美国外交
总统之手:在全球秩序边缘重塑的美国外交
——如何理解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双重面貌
《纽约都市新闻网》编译整理|参考 Foreign Affairs、Foreign Policy、The Wall Street Journal、The Atlantic、Fox News、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等多家媒体与研究机构,结合 Elizabeth N. Saunders、James Goldgeier、Victor Davis Hanson、Michael Anton 等学者观点。
一、是制度崩塌,还是秩序重塑?
特朗普第二任期引发关于总统权力、外交行为与美国制度稳定性的激烈辩论。批评者担忧他摧毁宪政与国际秩序,支持者则称他是打破“虚伪常态”的现实主义者。
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 Elizabeth N. Saunders 在《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 July 2024)中尖锐指出:
“In his second term, Trump has essentially become a foreign policy autocrat — unchecked by Congress, unconstrained by courts, and unrestricted by norms.”
“在第二个任期中,特朗普实质上已成为一个外交政策独裁者——不受国会制衡,不受法院约束,也不受制度规范限制。”
然而,《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保守派历史学家 Victor Davis Hanson 则反驳称:
“Trump didn’t destroy the old order; he revealed it was already broken.”
“特朗普并没有摧毁旧秩序;他揭示了这个秩序早已破碎。”
对不同政治立场的人来说,特朗普既可能是破坏者,也可能是揭露者。
二、总统权力的扩张:危险集中,还是制度更新?
9·11之后,美国总统在国家安全事务上的权限急剧扩张,国会的监督功能不断萎缩。特朗普并非这种趋势的始作俑者,却是最果断的实践者。
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 James Goldgeier 指出:
“Congress has failed to reclaim power even after war and crisis.”
“即便经历战争与危机,国会仍未能重新掌握权力。”
(Foreign Affairs, 2024年7月)
而特朗普阵营内部人士则辩解,面对一个未受民意监督的“深层政府”,总统必须主张更强控制力。白宫前国家安全官员 Michael Anton 在《克莱蒙特书评》中写道:
“It’s not just about power. It’s about returning foreign policy to a president actually elected by the people — not determined by unaccountable agencies.”
“这不仅关乎权力本身,而是要把外交政策还给真正由人民选出的总统,而不是那些无法问责的机构。”
三、“交易型外交”:解构理想主义,还是务实再平衡?
特朗普的外交理念摒弃传统的“价值同盟”,转而强调“美国优先”与现实回报,这种策略被称为“交易型现实主义”(transactional realism)。
正如《The Atlantic》2024年社论所批评的:
“Trump reduces diplomacy to a series of deals, eroding decades of trust built on shared values.”
“特朗普将外交简化为一系列交易,腐蚀了几十年来建立在共同价值上的信任。”
但在保守派看来,这正是去虚伪化的必要步骤。《The American Conservative》2024年11月这样评论:
“Trump’s doctrine isn’t isolationism — it’s sovereign multilateralism: engage only when it benefits America.”
“特朗普的外交原则并非孤立主义,而是主权多边主义:只有当符合美国利益时才参与。”
这一策略下,特朗普曾推动北约国家承担更多军费;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对中国实施贸易制裁;并促成以色列与多个阿拉伯国家的“亚伯拉罕协议”(Abraham Accords),这些都展现了他“以交易求稳定”的战略风格。
四、摧毁政府机构,还是改革深层官僚?
特朗普曾推动解散或削弱国务院、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国家安全委员会等多部门。《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学者 Daniel Drezner 称之为“空壳国家”: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systematically gutted expertise not for efficiency, but to punish independence and enable loyalty.”
“特朗普政府系统性地削弱专业能力,不是为了效率,而是为了惩罚独立性、强化忠诚。”
(Brookings Blog, April 2025)
然而,特朗普顾问 Stephen Miller 则在《Fox News Sunday》(2025年2月)中辩护说:
“These institutions are not neutral. They operate with policy biases hostile to the people who elected this president.”
“这些机构并不中立。它们带有政策偏见,对选民选出的总统抱敌意。”
从这个角度看,特朗普打破“建制”不仅是权力之争,也是治理哲学的对立。
五、外交信任危机,还是重新定义主权?
特朗普对外交政策的强力干预,也让盟友感到动摇。《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2025年6月援引一位欧洲外交官说:
“We are no longer sure what America stands for — or if it stands at all.”
“我们已经不确定美国究竟代表什么——甚至不确定它是否还站得住。”
但特朗普阵营反驳称,这种信任危机本质上是因为盟友过于依赖美国保护伞而失去了自主性。特朗普试图打破的,恰是这种“表面盟友、实则负担”的不对等关系。
六、制度修复与未来危机之间的抉择
《Foreign Affairs》结语写道:
“If there is no serious reckoning,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will remain at the mercy of a single individual — unbound, unchecked, and unaccountable.”
“若不严肃清算,美国外交政策将继续任由单一领导人主宰——不受限制、不受监督、无法问责。”
(Elizabeth N. Saunders & James Goldgeier, Foreign Affairs, July 2024)
但《Claremont Review》则提醒,真正的改革不能仅限于反对特朗普,还需回答为何如此多美国人支持他:
“You can’t defeat Trumpism by pretending it was an accident — it was a reaction.”
“你无法通过假装特朗普主义是一场意外来打败它——它是一次反应。”
特朗普之后,美国外交路在何方?
在特朗普第二任期,美国外交政策陷入史无前例的两极张力:一方面是个人主义式的“即兴决策”,一方面是对国际秩序失衡的真实反应。
特朗普既不是孤立主义的回归者,也不是简单的帝王化破坏者。他的外交风格,既揭示了制度的失能,也反映了全球化时代中大国主权认同的危机。
下一任总统,无论是谁,若不解决权力、制度、责任三者之间的失衡,美国将不得不面对一个更加不可预测的世界——以及一个逐渐不被世界信任的自己。